最高法评估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,相对传统方式,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群众、干警出行约1295亿公里,相当于节约耗费标准煤636万吨、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298万吨;减少耗费纸张8.3万余吨,相当于减少砍伐141万棵树。
“跨域立案已在全国四级法院实现全覆盖,且实现案件类型全覆盖。”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介绍说,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跨域立案在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,让信息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,大幅减少人员流动、大力提升司法质效。
“2021年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成,有助于优化市场化、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与安全感,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,推动司法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。
□ 本报记者 张晨
全国法院一年在线开庭127万场的背后
来源:法治日报
蓝皮书建议,深化法院信息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,要妥善处理个人信息。此外,法院信息化带来了海量数据资源,需要关注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建立科学严谨、符合法律规定与司法规律的计算模型。
据介绍,人民法院在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,加强对人民法院审判执行的管理,解决反馈的突出问题,实现管理成效上下贯通、不打折扣。目前,智慧法院大脑平台基本框架已经构建完成。
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全国法院大力推行电子诉讼,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等开展在线立案、在线缴费、在线开庭、在线证据交换。
文章来源:《法学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fx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623/618.html